今年,是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3月5日,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9周年。为此,国内最近热炒甚至质疑“雷锋精神”。那什么是“雷锋精神”呢?“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为人民服务”,或者再被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里面的两个词有问题:第一,何为“人民”?谁是“人民”,谁又不是“人民”?我们过去常常说“某某是人民的公敌”,可见“人民”是一个阶级性很强的词汇,在今天更容易被异化;第二,怎么叫“全心全意”?全心全意可能是指舍己为人、舍生忘死,这其实很不符合人类的共性,是一个“反人性”的虚假描述。所以,“雷锋精神”如果说成是为他人服务、为身边人服务、为社区服务等等,可能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还有说“雷锋精神”是大爱、是奉献、是坚定信念、是传统美德等等,这等于把很多人类美好的精神追求都纳入“雷锋精神”的旗下,似乎等同于普世价值观,这更不符合实际情况。
“雷锋精神”形成在50年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下,而且中国向来偏好塑造偶像和个人崇拜,把所谓的榜样人物都刻画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供人崇敬和效仿,实际上,所有人都有善恶的两面性,人非完人。对于雷锋本人和“雷锋精神”无疑也是这样,对此想必任何有点中国文史知识和常识的人都能自我明白和正确看待的,“雷锋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符号。所以,质疑“雷锋精神”大可不必,这与现在社会上对于偶像人物的质疑和打假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方社会是否有“雷锋精神”和倡导学习 “雷锋精神”?以前曾有中国媒体说,美国西点军校悬挂雷锋塑像、学习“雷锋精神”,后来竟有不少中国游客去美国西点军校点名要看雷锋塑像,西点军校不得不出面澄清否认。在西方国家,讲究社会民主和人性自由,根本不会搞什么偶像崇拜(这些和基督教文化都有很大的关联),也不可能由政府部门或哪个组织发文学习某个人物或某种精神,所以不会有“雷锋式”人物或像中国这样学习“雷锋精神”。像在加拿大人眼里,美国人还是有一些“英雄情结”的,当然这不同于中国的“英雄神话”,而加拿大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没有什么英雄,我们也不需要英雄。但是,如果说“雷锋精神”是为他人服务、为社区服务,那么在西方社会的确是普通存在着这种精神和这种行为的,这就是到处可见的志愿者活动和义工服务。所以,很多中国人第一次去这些国家时,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感喟说:这里人人都是“活雷锋”。当然,也有人对此质疑说,国外的义工活动都与个人升学和求职有很大的关联,并不是什么纯粹的奉献精神。其实在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社区里,没有必要去僵化和孤立地理解“奉献”或“自私”的,很多行为完全可能是“客观为他人,主观为自己”,这就是真实的“雷锋精神”!
现在很多中国人选择移民温哥华,都知道温哥华是连续多年世界上最适合人居的城市,这里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但不知是否清楚温哥华也可能是世界上义工活动开展最好的一座城市。一方面,大部分在校学生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义工项目。特别是中学生在高中毕业前必须参加不少于30个小时的义工活动(从10年级算起),有不少学生都超过100个小时,有的甚至达到300个小时。另外,很多成年人都会利用时间积极参加社会上的义工活动,往往工作就从义工开始。在温哥华找工作时,人们都会很自然地问你是否做过义工;如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人们更会建议你多做做义工。同样,不论是官员商人还是普通上班族,都会找时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坚持为社区服务。而且,在温哥华要想找一份义工工作还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经过必要的考核、面试还有培训等等,与正式招工的程序差不多。刚来温哥华的中国人对此还不太了解和适应,大人和孩子都没有主动参与社区活动做义工的意识和习惯,弄不好就成为很另类的一群人。这就是北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巨大差异,也是中外文化的显著不同。
总之,“雷锋精神”在中国时不时地被宣传和学习,但永远只是停留在一阵风一阵雨的各式活动上,并没有转化成国人的自觉行动和社会的长期规范;而在国外并没有任何轰轰烈烈的“雷锋精神”,但却有一整套教育制度和社会体系的支撑,让无形的“雷锋精神”春风化雨、滋润无声,最终成为人们的内在信仰和社会的广泛行动。 |